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

 
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
 
写在前面:
蔡康永说,“15岁觉得游泳难,放弃游泳,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,你只好说我不会;18岁觉得英文难,放弃英文,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,你只好说我不会;
人生前期越嫌麻烦,越懒得学,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,错过新风景。”

 

我们总是在面对失去,学会告别。只是失去的代价越来越大,告别的成本越来越高。
 
晚上好,我是Dora。
 
银保监爸爸上周发了一则政策,下面这张图,你们应该已经见过很多遍了:
 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,很多非业内的朋友都在cue我,你咋还不解读啊。
 
不是我吹,年初就预报过4.025%年金命不久矣啦。
 
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
这两天看了很多解读,大部分焦点集中在了在讨论产品停售,emmm……味道不太对。今天这篇内容借着文件发布,简单聊两句。
 
我会先简单解读文件,之后分析我对年金险最近的感受和看法。
话说,第一反应看到文件时,你们什么感受?
 
我的感受很复杂,有震撼、骄傲……截取其中一段来展示一下:
 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我就问问还有谁,整个金融行业还有谁,出一个监管通知函能写这么复杂的公式?还有谁?!
 
此处应该起立鼓掌三分钟。
 
 
 
 
 
稍息。鼓掌完毕,我们稍微说说这份文件。
原文地址如下,值得研读:
http://www.gov.cn/xinwen/2019-09/02/content_5426431.htm
对行业来讲,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的调整机制发生了变化。这是这份文件影响最大的地方。
 
2013年,原保监会建立了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。它是由监管部门根据“一篮子资产”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评估利率,并根据长期利率的变化适时调整;
 
现在新机制来了,会监管将更加倚重社会力量,更多倾听来自市场、专家的意见。
 
直接结果可能是多提准备金。有业内人士估计,人身险行业可能会多提1200亿准备金。
 
背景也很明确,资产荒、长期负债下的利差损进一步扩大,银保监爸爸比较担心。
 
上面是保险公司运作的机制,离我们比较远。离我们比较近的,也是这两天炒得比较凶的,是长期储蓄类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
 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啥意思呢?
2013年左右,政策鼓励开发长期年金类产品,因此年金的评估利率最高是寿险的1.15倍。寿险的评估利率最高是3.5%,那么年金最高是:
3.5%×1.15=4.025%
 
看到了吧,我们常说的4.025%是这么来的。这份文件也非常明确,4.025%,以后不会再有了。 
 
从年初报备产品不再批准4.025%预定利率的年金到现在确定性叫停,靴子落地,板上钉钉。
 
这个文件基本说的就是这事儿,解读完了。说得比较粗糙,毕竟不是做产品开发或者制定公司运营策略,没必要纸上谈兵,了解基本旨意即可。
 
以后没有了,那现在呢?很多人问到现存产品的情况。
 
是不是要停售了?还能卖多久?
 
这些问题,建议大家不要猜,也不要让我猜,猜也没用;咱们以保险公司的官方文件为准。
 
之前我推荐过的产品,如果要停售,而且是我认为重要的、非通知不可的,我会提前至少一周给大家通知。
关于年金和预订利率,开年我们就写过一系列文章进行分析。文章列在文末,稍后大家可以回顾。
 
道理就是那些,没有什么新鲜的。不过今天趁着这个当口,我想和大家聊聊个人对年金险的看法。
 
这个问题,我们从三方面来说,分别是经济常态、国民感知和个人心态。
 
 
 
 
开始之前的一个提醒:
 
我们所说的预定利率,并非产品的实际收益率。
 
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,预测收益率后所采用的利率;实际收益率,是我们把买保险等效成一次理财行为,获得的平均年化收益。
 
显然,预订利率越高,实际平均年化越高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常态:4.025%的产品终归是要再见的
 
 
这是必然事件,就好像人一定会死一样。
 
20年前银行的活期利息是多少?现在是多少?
 
我们翻看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画卷,就是一部降息的历史。一个人、一个行业都无法脱离经济环境存在。环境如此,保险怎么会不一样呢?
 
实际上也的确如此。这张图你应该见过:
 
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
我们不做比较,只看绝对值变化,也能发现是一直在降低。
 
预订利率始终处在下降的趋势中,高预订利率的年金停售,只是早晚的事。
 
不经意间,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告别。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
 
 
 
 
 
大感知:保险预定利率再高,仍然没有存在感。
我们这次对这张图做一下对比:
 
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在哪买
90年代后期,寿险的预定利率已经高于同时代的银行活期存款了。
 
那么问题来了,你有感受吗?
 
3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略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。印象中每次发国债,天刚擦亮就有人去银行门口排队。但我从没见过有人排队去抢保险。
 
预订利率如此之高,无人问津,为什么呢?
 
当然有口碑原因——除去“一人卖保险,全家XXX”这种混账话——存在感如此之低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:
 
年金险没有即时体验的快感。
 
余额宝刚出来时,全国人民惊为天人。有一篇文章我印象尤深。他是这么写的:
 
第二天早上起来,你打开账户,昨天存进去的10000元变成了10003。挤完地铁,可以不心疼地多买一只肉包。餐桌上,可以不犹豫地多给孩子加一根鸡腿。
跃动的数字,美好的感受即刻发生——当然,那时候余额宝的收益是真高。
 
年金险不一样。多出的一只肉包、一根鸡腿,是二、三十年后的事。
 
不是你今年存一笔钱进去,明年就开始增长了;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早期甚至退保还会亏本。等到了20年后、25年后,平均年化能到4%左右,然后越来越高、越来越高……
 
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延迟享受。
 
好远、好难……
 
 
 
 
 
个人选择:雨我无瓜还是相知恨晚?
 
 
这个世界很小,这个世界很大。
 
小到北京和纽约的距离不过13个小时,却也大到,我就站在你面前,我的热闹只是我的,你还觉得我吵闹。
 
人与人之间有一道透明的墙,那些你不关心的人和事,只是在周遭上演的默剧——你觉得他们狂热而荒诞;但即便如此,你也会他们吵闹。
 
这种热闹是保险业内已经吵得轰轰烈烈,而在外界很多人看来,只是我们的危言耸听和自娱自乐。
 
我认识几位受人尊敬的长辈,他们的保险从业年限甚至比我的年龄还要长几岁。沐浴过风雨,也凝视过彩虹。
 
无一例外地,他们都在后悔,90年代的时候怎么没多买点储蓄险呢?
 
没买的,后悔;买过的,后悔买少了。这是几位“活化石”难得达成的共识。
 
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定义年金险这样的产品:
 
不了解时,你认为与你无关,甚至心生厌烦;了解后,总恨相知太晚。
 
 
 
 
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后悔。没有捶胸顿足那么激烈。激烈的情感已经被一一扑灭在岁月的长河中,只剩下一点点火星子。午后点燃一根烟,在烟气弥漫中眯着眼想:
 
我怎么就没多准备点呢。
 
我要是多买了点就好了啊。
 
然后怎么想也想不通。
 
欲望总是在上扬的,延迟满足总是很难的,而利率,利率总是在向下走的,赚钱是越来越难的。
蔡康永这段表述好精确:
 
15岁觉得游泳难,放弃游泳,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,你只好说我不会;18岁觉得英文难,放弃英文,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,你只好说我不会;人生前期越嫌麻烦,越懒得学,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,错过新风景。
 
我们一直在面临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只是失去的代价越来越大,告别的成本越来越高。
 
人是复杂的动物,有一小撮人一辈子不用为钱、为老考虑,也有一小撮人一辈子都不会喜欢年金险。但大部分人,是勤勤恳恳工作、用力生活才保证阶层不下降的普通人,是你、是我、是我们。
 
停不停售又如何呢。
 
这根本不重要。你是否爱年金险,才重要。爱他后,永远觉得相知太晚。
 
 
 
 
以往的解读很详细,在这里做一个补充:
 
开年爆炸!嫌4.025%低?说没就没。
年金:预期、规划、收益
年金是一门艺术
 
目前在售的两个推荐:
 
星享福,可能是最适合工薪阶层的养老补充
信泰如意享,长期利益一骑绝尘

文章收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:高端医疗险 »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失去、学习告别,不是吗?

分享到: 更多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