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+险企尝试,如今仅剩10来家。拥有万亿市场的险种,为何如此难做?

护理保险已经成为“社保中的第六险”,也是总理多次点名提及这一险种,一定是国内继医疗险后的一大发展方向。诸多尝试已经开始,但现实与之还很遥远。针对这一产品,何以认知与创新,可更为贴近消费者,更持续的经营,以洞开市场?

在2021年7月29日至30日举办的2021中国健康产业和健康保险高端研讨会上,拥有丰富产品精算和市场经验,并任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多年的燕道数科创始人兼CEO娄道永分享了《护理保险发展及趋势分析》主题演讲。

以下为娄道永在“2021中国健康产业和健康保险高端研讨会”上的发言实录:

尊敬的各位嘉宾,大家早上好,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老龄化时代下护理保险的一些情况。

两年前,分享过这一话题,但经过两年发展,护理险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。而这也会是未来健康保险领域发展较快的市场。但护理险确实属于不好经营的领域。

分享一组数据:我记得刚工作时,美国有一百多家寿险和健康险公司经营长期护理险,今天只剩下十家左右了。这说明什么,不好经营,里面的问题很多。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整理的关于护理险的内容。

1

-Insurance Today-

护理险三大发展背景:老龄化下缺大量护理人员和床位

老龄化时代的到来,已经成为共识。而中国已经进入接近深度老龄化的时代,趋势还在加速。人口结构问题,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调整,如生育、养老等。期间,护理服务一定会是中间重要的环节。

目前,中国护理服务已经有了标准。2018年8月,出台了国家护理标准和鉴定标准。

从市场的角度管从,护理服务的发展过程中,我们缺什么,最缺的,是护理人员和床位。全国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名,养老床位缺口900多万张。

举一个例子:

今年初,我和几位退休的老领导讨论两件事:第一是退休金问题,第二是护理问题。讨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护理问题,而是他们的父母辈,八九十岁的老人要申请社保护理,成功率只有10%左右。

社保提供的护理,时间很短,大概1-2小时。如果想申请增加护理服务的时间,是很难的。原因,护工的服务已经被社保买断。这是上海的情况,上海已经是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了。

这意味着,如果没有打通商保护理,社保护理会存在一些问题。护理人员和床位的问题,在得到社会资本的加持后,会有快速的发展。此外,相关护理培训机构、提供床位服务的企业等,也会成为银色产业链的重要环节,增长极。

再看产品的角度,当前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是商业经办,还不是真正的保险加护理服务的产品。在经营业务中,就是社保长护险在商业保险公司中经办,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,提供服务的护理机构也不是商业保险公司的,而是第三方的。保险公司为什么热衷这一环节?积累数据,这里面是中国护理险的数据空白区域。比如关键数据护理状态出现以后的平均余命,对精算就是很大的挑战。

随着医疗科技发展,护理水平提升,这个数值是变化额的,是往上走的。

举个例子,以前,一个人护理状态出现以后,平均还可以存活六年;随着科技发展、服务提升,存活可以提升到七年。表面看仅有一年,但是存活时长的百分比增长是13个百分点。

这将导致精算定价非常难,当前市场真正的护理险并不多见、很少。目前的商业护理险基本都是护理型年金险。

最后是国家层面,老龄化社会最需要的是跟养老有关的三个方面:

①养老金融,社保也好,商保也好,包括银行、基金,都将盯着这一领域。如最近可能会出台的国家层面的税延养老升级版;

②养老地产,养老地产也在转型中,包括泰康等保险公司也做了很多探索;

③养老服务,这是最核心的内容,包括医疗相关、护理相关。

上述皆有国家层面的各种政策引导。

2

-Insurance Today-

社保长护险的变化:有了统一的鉴定标准,但普惠部分尚待开发

社保长护险是从青岛开始的,而且做得不错,得以全国推广,多地开花,监管方面的政策也逐渐成熟。目前逐渐走向护理加服务的模式,符合长护险发展的大趋势。

相关的政策支持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:

从去年开始,国家鼓励互联网加服务,简单理解–用滴滴的模式,建设护理服务平台,谁需要谁在平台呼叫申请,后面自有服务人员跟进。类似滴滴打车的护理模式,会逐渐被商业保险公司采用。这一模式在社保领域发展迅速,主要原因是老龄化的加速。

不过,商业保险公司介入这一模式还是会有一些风险点的。

护理险成为社保第六险的服务流程中,有一个关键的环节,失能鉴定标准。如一个参保对象,在社保机构受理后,还需要安排失能鉴定。其中鉴定机构如何坚定,涉及到鉴定标准问题。2018年前是没有的,有民政系统的标准,也有卫健委系统的标准,两个标准不太一样。如今有了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,鉴定机构基本以医院为主。

老龄化服务中,有一个国家部署的数字:9073或9064,即90%居家养老,6%到7%社区养老,3%到4%高端社区养老。现在大型保险公司热衷的高端社区养老,只有3%到4%的客群,但依靠那3%、4%已经能撬动人寿保险业务。

今年一季度大型公司中,为何泰康的个险业务做的相对较好,因为以养老社区带动了长期寿险保单、年金险保单业务的增长。不过,96%——97%的普惠市场,还没有被开发。因此,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机构在普惠领域的动作,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。

当前,长护险试点覆盖约1.4亿人,17家保险公司参与了29个省份、63个城市的长护险建设。但保险公司基本以大型公司为主,各个地方的差异并不少,主要体现在筹资方式和待遇标准的不同。其中,待遇标准跟地方经济,和地方老龄化,及财政相关。

3

-Insurance Today-

精算师的恶梦商业长护险:带服务的护理险刚刚开始

中国商业长护险试点多年,大概在1998年前后,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在尝试。原因,那时候长护险在美国保险市场非常火,而精算领域也有大量长护险方面的研究与课题。

乃至许多年过去了,如今的精算圈还戏称长护险就是精算师的恶梦。为什么?精算师无法准确建立参数变化的模型。

如上所说的护理状态后的平均余命,就是非常关键的假设。这是难衡量准确与否的关键参数;然后是护理人员的通货膨胀,服务成本上升。

这两大关键参数之外,还有护理状态的发生率等。如是关键参数对精算师而言,需要足够的经验和数据积累。事实上,医疗险领域很重要的参数——医疗通胀也是精算搞不定的事情。

这两个原因,也是令美国的商业长护险依旧存有很多问题。

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保险公司不敢做的原因。因此,中国的商业长护险大多是不带服务的护理型年金险。大部分寿险公司将之年金险的附加险。而带服务的护理险刚刚出现,尚在尝试阶段。

商业长护险的市场前景虽好,但保费占比过低。目前长期护理险产品大概73款,基本上都是以账户型的方式设计产品,以年金型的赔偿给付。

至于护理机构大概有三种:一种是险企指定的,第二种是非保险公司指定,第三种居家护理。前两种占比多一点,赔付金额不一样。

4

-Insurance Today-

需解决的五大问题:平均余命与护理成本的上升,是现实挑战

最后分享几点看法及思考。

第一,社保服务机构不足,会带给商保更多空间。现在长护险申请成功率不到10%,其实有很多老人想申请服务但不一定排得上号。

有条件的人会选择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类产品,这一类产品的本质是卖养老社区的康复服务,能花两三百万保费买保险的人不是没有地方住,而是怕出现问题以后没有人及时照顾。

因此,社保服务机构远远不够的现实,也给商保带来很多空间。这一点会日渐加剧。

第二,商保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:

一个是老龄化加速下,留给保险公司资金积累、运营管理经验积累的时间很短;

另一个是平均余命上升,这对精算合理定价有非常大的挑战;

第三个是护理成本上升,这也是当前市场大量出现护理型年金险的原因。

第三,长护险两大问题:

一个是服务问题。纵然有了国家层面的服务标准,也有很多服务机构涌现,但绝大部分服务机构是区域性的、地方性的,都与地方民政或卫健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关联与关系。

这一过程中,一旦与客户发生服务方面的法律纠纷、服务纠纷如何处理?例如,如果全流程监控,服务人员穿戴视频设备全流程监控,这又会涉及隐私侵犯问题,不戴设备又讲不清楚。特别是失智老人更麻烦,还容易产生医患纠纷、护理纠纷等。事实上,大型护理机构均强制购买了护理人员责任险。

另一个问题是标准实施,护理服务虽有标准,但实施机构的能力建设如何,这是由培训能力、管理能力,及服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,也会是参差不齐。这方面,可能发达地区好一点,但中西部地区会稍微弱一点。因此,我们希望护理服务相关领域,更加完善与进化。

谢谢大家。

文章收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:高端医疗险 » 100+险企尝试,如今仅剩10来家。拥有万亿市场的险种,为何如此难做?

分享到: 更多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