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Dora老师「我问Dora」的第六篇文章。
该系列每周二更新,回答一个常见、但解释不明白的问题;在这里,我们直指核心,不说废话。重要的是,希望你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。三高小伙伴都应该会的方法。
每周二,那些话,还是只和听得懂的你说。
“三高”:高素质、高审美、高颜值。

你上当了吗?
误区示范
亲,您看看我们这款产品
保大病保到65岁,您没生病,能给您返保费
多好啊,您要是没生病,也不用担心钱白花了
买了我们这款产品
咱们有病治病,没病钱拿回来养老
上面为大家展示了一个经典又常见的话术,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人生图景:康健安稳,一生无虞,临退休了突然拿回来一笔钱,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。
普通人生的平凡梦想,不过如此吧。
然我们都知道,梦想之所以称为梦想,正是因为过程的坎坷和难以实现。有时,梦想也是幻想。
而幻想,就是用来戳破的。准备好醒醒了吗?
1
返还型重疾险
从前面错误示范里可以看到,我们今天要说的是,其实是返还型重疾。先来厘清这个概念:
广义上对于重大疾病保险而言,“没生病能拿到钱”都应该算返还型。那么这里面包含两种情况:
第一,直到去世之前一直没生病,去世的时候能拿回一笔钱。
第二,没有生病,在生存的某个时间点拿回一笔钱。
第一种情况,考虑的是重疾产品有没有身故责任。而从咨询我的情况来看,关心第二个问题的人更多,也更符合“返还”的常识。
因此,我们将讨论的主题确定为:返还型重疾是指,在活着的前提下,被保人如果没有患病,可以领回一笔钱。
相对应的,我们把“没生病,合同终止,也没有拿回钱”的情形,称为“消费型”。
注意,我们今天的讨论,全部都基于上面的定义。别跟我说我的定义不对,为了讨论方便,听我的。
当然,从经济上讨论一个到期返本的产品到底值不值,讨论的前提自然是被保人能活到期满,并且一直没生病,故而以下内容的讨论都不考虑身故责任。
2
“值不值得”的标准
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上不上当。深究背后的含义,也就是说有没有买亏,或者买没买到值得的产品。
那就必然涉及到比较。
所以,为了判断“值不值得”这个命题,我们不可避免地站在产品的角度上进行比较;而比较标准就是:
如果不选择返还型产品,能否有其他方法获得相同的结果?甚至更好的结果?
有了判断标准,下面的事儿就好办了。
你知道,我不是一个只会算账的人;但要明白产品、理解产品,却必须要从算账开始,这是不可避免的,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;否则,就是鸡同鸭讲。
3
现金流与终值的较量
先认识要对比的两款产品:
这两款产品,除了返还责任以外,其他责任区别不大,比较起来相对公平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两款产品在同类中都属优者,这里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。
下面这种图是两个产品的责任与价格对比,为了方便,省略去了诸如轻症赔付几次这些对比较影响不大的细节:
(1)购买了返还型产品,未出险,保险期满也就是65岁,可以获得:
(2)同样的预算支出,如果这位被保人购买了消费型产品,选择同样的缴费年限,那么每年节约1449元:
现在,我们的被保人面临一个抉择:
第65岁拿到65000元,或者,连续20年、每年节省1499元
如果是你,会怎么选择?
(3)这个选择是很困难的。好在,资产是有时间价值的,我们可以把这些钱按一定的利息率,折算到一个时间点进行比较。不妨,我们将这个时间点定在返还型合同终止的那天,也就是被保人65岁。
下面就运用最基本的投资收益模型,来看两个产品获得的现金流与终值。在这里,我们假定钱被节省下来之后全都用于投资或理财,其收益率为年化3.5%
你可以把3.5%换成任何你能接受的利率,这里选择3.5%是因为它很容易得到
上面的图片是本文唯一一张彩色图片,让我们对它耐心一点。第一列是年龄,第二列是买消费产品节约下来的现金流,第三列是返还产品现金流
当被保人65岁时,返还型产品合同已经终止,不再有重大疾病保障,他拿到了返还的65000元;
与此同时,消费型产品还有5年的保障期;但是,他手里已经有68651.20元了。
让我们回到原始假设:如果不生病的话。
事实上,即便生病,买了消费型的人,这68651.20元也是紧紧握在手里的——这钱,是确定性的。
3
返还的真相是什么
为什么一款重疾能返还?
聚焦到产品条款上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举例的这款返还型实际上是由两个产品组成:
**C款两全保险
**C款重大疾病保险条款
两全保险是什么?
简单说,就是带返还的定期寿险。寿险的给付以死亡为条件;如果到期日被保人仍然生存,也给一笔钱,就是两全保险。
我们对着“活着给钱”这部分,再深入问一句,对一个30岁自然生活的人来说,是死的概率大,还是活的概率大?唔,中国人平均寿命都73岁了,我问了句废话。
好,既然活着概率大,那对保险公司来说,“活着给你钱”这桩生意成本高不高?
既然成本高,你要交的钱多不多?
实际上,两全保险还有个名字,唤作“储蓄保险”,保费中有一部分叫做“储蓄保费”。
储蓄这个词,意义非常明显了吧。你能拿回来的钱,不是好心看你没出险还给你,而原本就是你提前多交出去的。
4
上没上当,取决于
做决策时是否掌握全部信息
回到题目中,“上不上当”的逻辑,他分为两个步骤:
第一,在事实层面,是否了解全部的信息,并对信息有准确的处理
第二,在价值层面,是否发自内心肯定自己的决定,也就是喜不喜欢。
选择返还型重疾险,很多业务员都故意隐瞒了第一步、消费者都跳过了第一步,而直接奔向了“喜不喜欢”这个命题——而且是非常轻易的“喜欢”。
没生病还给我钱?好喜欢!买!
而这也是所有上当的人所犯的通病: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,或者只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,而忘了多问一句:
我要付出什么?在这里,付出的是更大的成本,不确定性。
会不会上不上当,取决于决策时是否获得、全面衡量了信息。
顺带一提,关于养老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:以后你能依靠的,一定是现在这个清醒而自律的自己。
买你所需,择你欢喜。祝你不上当。